首页 > 资讯 > 资讯 > 正文

北宋唯一值得称赞的皇帝赵顼,凭啥比肩李世民?你也不看他干了啥|全球视点

2023-07-01 16:45:54来源:个人图书馆-茂林之家  

元丰8年正月,北宋大军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而归,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暂时落下帷幕,宋神宗因此忧心不已,以致病情恶化,于元丰8年3月病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宋神宗作为北宋初期的皇帝,登基之初,北宋的国力也较为强盛,只是宋英宗未来得及解决宋朝官场上的问题,就因病去世了,所以宋神宗继位以后,也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。

宋神宗上台后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是什么,作为北宋唯一值得称赞的皇帝,赵顼为何可以比得过他的祖父宋仁宗与自己的父亲宋英宗,他究竟又做了怎样名垂千古的事足以比肩唐太宗?

宋神宗经历了宋仁宗、宋英宗两代皇帝的统治时期,看着祖父仁宗和父亲英宗带领着北宋走向强盛,神宗心中也埋下了带领北宋走向辉煌的种子。

遥想当年,唐太宗李世民创立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,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,大唐更是出现了开元盛世这样的宏大景象。

神宗每每想到这里,就暗暗发誓,一定要带领北宋超越大唐。也正是因为神宗有此远大志向,所以从神宗即位开始,便不断为了北宋的强盛而努力。

在多年的改革过程中,神宗遇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,也存在改革不彻底的现象,晚年时期,北宋更是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,但因为神宗励精图治,所以神宗的历史评价相当不错,朱熹称宋神宗是“天下事无不通晓”。

宋神宗赵顼出生于庆历8年4月10日,他的父亲宋英宗赵曙,当时还是慈圣光献皇后曹氏(即宋仁宗赵祯的曹皇后)的养子,因宋仁宗赵祯膝下暂无皇子,为了江山后继有人,才选择了收养宋英宗赵曙。

由于仁宗皇帝始终没有皇子,赵曙在大臣们的推荐下,于嘉祐7年8月初被立为皇太子。作为皇太子赵曙与太子妃高氏的嫡长子,赵顼的身份自然无比贵重。

由于宋朝时期推行“立贤制度”,而非“嫡长子继承制度”,所以在赵曙继位为帝以后,身为嫡长子的赵顼,并没有被直接立为皇太子,一直都是皇子的身份,直到治平元年才被立为颍王。

此时的赵顼虽然仅是颍王,但是凭借出色的能力、尊贵的身份及英宗的宠爱,逐渐成为了英宗及满朝文武心中,继承江山的不二人选。

英宗本是中年继位,而养母皇太后曹氏因听信宦官谗言,对英宗起了猜忌之心,以致于英宗继位后犹如三岁小儿,还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。

英宗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,加上与皇太后之间关系恶化,导致病情更加严重,所幸大臣韩琦和欧阳修,总是劝说皇太后:“陛下是您的儿子,这么多年来,陛下是什么心性,您应该最清楚呀!陛下如今龙体欠安,您身为陛下的母亲,何苦与生病的儿子计较呢?”

皇太后听了韩琦与欧阳修的劝说,这才缓和了与英宗之间的关系,随着英宗身体逐渐好转,皇太后也不再垂帘听政,英宗才终于获得了亲政的机会。

然而,英宗的亲政之路走得格外艰难,虽说仁宗皇帝治理有方,但因为仁宗皇帝晚年较为放纵,导致北宋积贫积弱,英宗继位之初又因病耽误,所以北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,例如粮食产量不足、农民生活贫苦、国库吃紧、官员懈怠等。

赵顼作为英宗的嫡长子,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;英宗亲政以后,将许多要紧的国事都交给了赵顼去处理,也是给了赵顼历练的机会。

只可惜英宗并未下定决心彻底整改,所以许多朝政问题都采取了治标不治本的方式,北宋官场中的诸多问题依然存在,只是被英宗暂时压制了。

如此种种皆被赵顼看在眼里,赵顼时常感叹治国艰难,也明白父亲英宗已经尽力了。为了改变北宋现状,赵顼在继位为帝之后,立即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这次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个改变北宋命运的人物。

英宗继位之初,得知仁宗时期有一贤才,因为在科举考试中犯了仁宗忌讳,与本该属于他的状元之位失之交臂。而后,这名贤才多次向仁宗提出改革意见,却屡屡受挫,官职更是一再被降,实在是令人惋惜。

也正是因为多年郁郁不得志,所以英宗多次招此贤才进京任职,都被他以照顾病弱老母为由拒绝了。

赵顼继位以后,立即召见了这位令他仰慕已久的贤才,此贤才得知赵顼有改革计划后,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,赵顼大喜,即刻下令开启改革计划,北宋也迎来了开国后最盛大的一次改革——王安石变法。

熙宁2年初,备受赵顼器重的王安石信心满满地进京赴任,赵顼当即下令由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,所有变法事宜均由王安石全权做主。

得到赵顼鼎力支持的王安石,在变法过程中也是相当强势;王安石指出,此次变法有三大要点,分别是富国、强兵和取士,这也是此次变法的最终目标,也就是使国家富裕、使军队强盛、使朝廷有贤才。

然而,王安石提出的“熙宁新法”很快就遭到了老臣们的极力反对,老臣们均以王安石擅自更改老祖宗的制度为由,要求赵顼下令停止变法,赵顼也初次尝到了被老臣束缚的滋味。

面对这些质疑,王安石的态度很坚定,他表示:“老祖宗的规矩未必就要效法,百姓们的议论也不必担忧,倘若新法有效,何愁百姓不会支持?”

此时的赵顼深知变法的重要性,所以在朝堂上申斥了几位反对的老臣,并下令道:“如若有人继续妄言,一律按国法处置。”

由于宋朝时期的言官自认有劝说之责,而宋朝历代皇帝都有明令,不可殴打、诛杀言官,以至于言官们纷纷对赵顼的命令置若罔闻。

为了杀鸡儆猴,赵顼先后罢免了数十位言官,其中包括御史中丞吕公著、御史刘述、谏官范纯仁等,此法果然有效,朝中言官见赵顼态度坚决,也不敢多说了。

然而,熙宁新法摆脱了第一道掣肘之后,却迎来了更大的挑战,还直接导致了熙宁新法以失败告终。

王安石的想法本身是好的,但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,比如分配不均、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等,更重要的是触碰到了后族的利益。

熙宁新法开始实施以后,后族成员中,有的被裁员、有的被没收了土地,他们纷纷表达了对王安石的不满,更是将消息传到了后宫。

虽说后宫不得干政,但是受到族中亲眷的情报以后,太皇太后曹氏、皇太后高氏、皇后向氏,都纷纷劝阻赵顼,要求王安石停止变法。

王安石本来就因为诸多王公贵族的刁难而郁郁寡欢,加之长子逝世对王安石造成了剧烈打击,王安石也选择了辞官,熙宁变法因此失败。

虽说熙宁新法是以失败告终,但是王安石的这次变法,却是实实在在威慑了北宋官场,北宋 的达官显贵们,也从赵顼继位之初的猖獗,逐渐变得不敢轻举妄动,北宋也迎来了暂时的安宁。

有了熙宁新法的失败经验以后,赵顼逐渐意识到,君主权力不应该受到大臣和后宫的束缚,于是亲自发起了第二次改革活动,即“元丰改制”。

赵顼认为熙宁新法的失败,根本原因是君主权力受到了束缚,所以赵顼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制。为了震慑大臣,赵顼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手段,但凡是对改革持反对意见的臣子,无一不遭到贬斥或罢免。

眼看着赵顼的决心越来越坚定,甚至连苏辙、司马光这样的老臣都遭到了申斥,朝堂之上反对改革声音也越来越少。

这项举措在当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,不仅改变了言官过分约束君主的现象,还为了宋朝的改革开辟了道路。

在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,曾经对赵顼说:“陛下您看,北宋如今的朝局像不像这壶里的水?本来都要烧开了,结果又加一瓢冷水进去,这壶水要什么时候才能烧开呢?”

赵顼对王安石的这番话也是印象深刻,王安石辞官回乡以后,朝中的官僚主义越来越放肆,还凭空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官职,这些官员拿着朝廷的俸禄,却不知自己的职责是什么,北宋朝廷因此出现了官员越来越多、办事效率越来越低的恶况。

为了彻底改变这样的现象,赵顼下令将朝中闲职纷纷撤掉,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官员也纷纷被罢免,此举是为了确保留下来的职位都有相应的职权,在职官员有能力处理相应的事务。

这项举措,直接让北宋的官员数量大大减少,朝廷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,长期漂浮在北宋天空的官僚主义乌云,终于烟消云散了。

接连在变法中取得胜果的赵顼,看到北宋在自己的带领下走向强盛,心中也是充满了喜悦之情。

然而,赵顼深知朝中的问题,就如同父亲英宗时期一样,只是暂时得到了解决,难保来日不会卷土重来,赵顼一想到这里,忧思也再度涌上心头。

赵顼从小就喜欢读书,尤其喜欢研究史书,他曾经感慨:“大唐当年如此盛世,却也走向了衰败,实在是建功易、守功难,持之以恒更是难上加难。”

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能持续安稳,赵顼在位期间从未懈怠过朝政,哪怕生病了都要坚持批阅奏折,赵顼因此在民间获得了相当高的声望。

于当时的北宋而言,如何发挥官职的最大作用,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。赵顼认为在宋朝初期,君主权力之所以不够集中,原因在于掣肘太多、权力过于分散。

在熙宁新法时期,因老臣的反对、后族的劝阻、祖宗规矩的压制,导致新法迟迟无法实施,实施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。

此时的赵顼认为,君主将权力分给臣子,臣子却以此权力来牵制君主,实在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赵顼重启了“三省六部制”,君主之下下设宰相一名及三省六部,权力因此被最大程度分散,宰相、三省、六部之间互相牵制,形成了一张以君主为绝对核心的关系网。

虽说三省六部制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完善了,但是在宋朝初期,三省六部制实在是混乱不堪,正是因为赵顼的努力,才得以恢复到唐朝时期的完善模样,而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对宋朝之后的稳定也奠定了夯实的基础。

解决完朝廷的问题之后,赵顼将目光转移到农业上,赵顼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,英宗时期就曾因为粮食产量不佳,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,朝廷又没有及时解决问题,导致农民们哀声怨道。

从宋仁宗统治后期,到赵顼继位之初,朝廷下令分给农民的土地和农田,都是掌握在达官显贵手里,农民受到了严重剥削,熙宁新法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,但要从达官显贵手中强抢土地,实在是艰难,所以熙宁新法才难以取得成就。

可今时不同往日,赵顼实施元丰改制的时候,已经不是熙宁新法时期那个处处受限的新皇了,如今赵顼手握大权,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均无掣肘,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。

随着土地与农田的重新分配,农民们也过上了好日子,都对皇帝老爷感激不尽,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也得到了有效改善。

除此之外,北宋还存在官员不积极的现象,赵顼认为官员积极性不足,无外乎是生活过于安稳、朝廷没有积极发挥督促作用导致。

为了根治这个问题,赵顼提出了“统一薪资”的想法,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按时接受考核,以考核结果分为不同的阶级,阶级越高获得的薪资越多。

碌碌无为的官员们,只能拿到最基本的薪资,时间长了还要面临被罢免的风险。

经过三省六部的完善,新制度正式颁布,官员们的积极性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高,从前是百姓踏破官府门槛却无功而返,如今反倒是官员们纷纷深入民间帮百姓解决问题,北宋官场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在军事方面,赵顼也从没有松懈过,即位之初便发动了熙河之战。当时的赵顼认为北宋与西夏多年来的战争,几乎都是西夏主动进攻,所以北宋频频处于被动状态。

赵顼实施熙宁新法的时候,除了要解决朝廷和百姓的问题之外,还要解决西夏这个困扰北宋多年的麻烦。

熙宁4年,赵顼命大将韩绛主动发起进攻,务必要打西夏个措手不及。这次进攻虽然取得了先机,但是西夏迅速反击,接连攻破北宋两城,再加上此时的交趾部落也蠢蠢欲动,在北宋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,导致赵顼不得不下令暂停对西夏的进攻。

元丰四年,北宋朝局一切安稳,反倒是西夏出现了内部斗争,当时西夏的梁太后囚禁了梁惠宗,导致西夏内部出现裂痕,西夏内部的多方势力互相较劲,给北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
吸取了熙河之战的教训,赵顼让将领们先讨论出详尽的作战方案,经过商议后,决定让北宋大军从鄜延路、熙河路、环庆路、泾原路及河东路,以包围的方式兵分五路,对西夏发起进攻。

经过元丰改制后,北宋的军事实力本就强盛,此时正是西夏内乱之时,北宋的进攻又做足了准备,元丰五路伐夏之战虽然没有彻底歼灭西夏,但是也让西夏元气大伤。

北宋在元丰五路伐夏之战中,占领了银、石、夏、宥诸州,西夏也不得不将交界线往回退了两百多里。从大获全胜的元丰五路伐夏之战中,也足以看出赵顼军事能力之强,以至于有学者将赵顼与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。

对于宋朝而言,能有赵顼这样的帝王实在是幸运,只可惜赵顼是北宋初期的帝王,倘若北宋末年能够出现赵顼这样有干劲、有想法、有能力、敢实施的帝王,北宋又怎会遭受“靖康之耻”呢?

标签: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资讯播报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