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资讯 > 正文

「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看甘肃发展变化」红色卷|高台县:大漠上,燃烧的星火

2023-08-15 18:24:09来源:天眼新闻  

编者按——

「8月7日,“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甘肃发展变化”全国党刊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在甘肃省张掖市启动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张掖古称甘州,西汉以“张国臂掖,以通西域”而得名,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的河西走廊中部,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,素有“塞上江南”“金张掖”之美誉。

颜色,是张掖带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——赤色山峦、七彩丹霞、青色江南、绿色草原、红色文化、斑斓艺术……这个集戈壁、雪山、绿洲的宝藏之地,因色彩而绚烂,因山水而瑰丽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将以色彩卷的形式推出关于张掖的相关报道,带您一起领略这座西北偏北之城的风光和魅力。」

如果高台有颜色,那一定是红色。

从高处俯瞰,高台县最耀眼的一颗“红星”——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巍然屹立,诉说着这座城的历史与精神。

作为红西路军的重要征战地和讲好红西路军故事的核心承载地,近年来,高台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,深入挖掘红西路军将士英勇无畏、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,讲好红军故事,传承红色基因。

一座纪念馆:缅怀过去

泛黄的信件、生锈的刺刀、动人的事迹……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,脚步不自觉地放慢,历史悄然拉开帷幕。

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,前身为高台烈士陵园,是纪念红西路军21800多名将士为中国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、顽强不屈精神的重要场所。

纪念馆以“理想高于天、热血铸祁连”为主题,将传统的文物、图片、照片展示与多媒体景观箱、光电模拟场景、壁画、雕塑、投影等现代展陈方式相结合,真实、准确、完整地再现了红西路军西征史实,再现了红西路军真实战斗场景。

“在历史面前,我们要做的就是铭记和传承!”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副馆长丁在蕾深情且坚定地说。

“我们紧紧围绕讲好红西路军故事、传承好红色基因这一中心任务,通过策划红色活动、丰富讲解形式等,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馆内,聆听历史、缅怀先烈。”

近年来,纪念馆与54家省内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红色教育基地协作关系。在常态化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同时,开展红色文化“七进”等活动。

同时,纪念馆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,结合广大青少年的接受能力、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特点,每年都会通过开展红歌快闪、开学第一课等特色社教活动,举办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”等研学活动,以红色教育启智润心、培根铸魂。

一座纪念馆,既是历史的代名词,又是过去的见证者,在人们的弘扬与传承中有了魂。

一棵红军槐:指引当下

“1937年1月,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红五军将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,不畏艰险、顽强不屈,在与敌人一次次战斗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……”在直径1.26米、高10余米的红军槐前,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令人无比动容。

一直以来,为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让游客了解,作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、红色研学内容的传播者的讲解员们通过互相学习、组织培训、参加比赛等方式,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讲解能力,像亲历者一样去讲述那段一度被尘封的故事。

一棵历经沧桑,渗满鲜血的老槐树,见证了红西路军铁的信念、铁的军纪和铁的担当,见证了英雄的红五军固守高台,英勇杀敌,洒尽最后一滴血的顽强斗争精神。

“看着这棵红军槐,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就止不住地往外冒!”

“这些故事和故事里的精神,令人动容,令人感怀。”

…………

如今,这棵枝繁叶茂的红军槐,像火炬,像明灯,照耀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,找到前行的路。

一所干部学院:“育”见未来

“传承红色基因、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!”这是高台干部学院的办学宗旨,闪烁着高台人特有的精神之光。

高台干部学院,是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,目前,在全省干部学院中,高台干部学院是全国唯一以讲好红西路军故事为主旨的干部学院。

自2020年6月正式开班培训以来,学院依托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自然资源,全力打造“1+X”党性教育基地,优化完善“1+2+N”课程体系,不断探索专题教学、现场教学、访谈教学、体验教学、音像教学、情景教学、革命故事会等多种教学形式,精心打造讲好西路军故事的实践课堂、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。

讲好西路军故事的主阵地、锤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集训地、提升干部能力的加油站、展示张掖形象的新窗口……高台干部学院始终以“打造立足河西、服务甘肃、面向全国的一流党性教育和干部培训基地”为发展目标,重点对各级党政干部,企业经营管理者、专业技术人员、军队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,开展革命传统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党性党风教育。

目前,高台干部学院已承办省内外各类培训班和党性实践活动284期、培训1.76万人。

倾听历史回响,追寻红色记忆。

临别高台,记者终于明白,这座城的红色为什么总是那么耀眼,因为这里的一座馆、一棵树、一所学校,都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;因为这里,浸透着牺牲和奉献、情怀和担当、梦想和追求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屠琪

编辑 陈香琳

二审 刘跃

三审 吴文仙 梁健

标签: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资讯播报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