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资讯 > 正文

循经“贴”,“通”学问

2021-05-18 15:11:42来源:财讯网  

古代中医文化堪称一门“疏通学”。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说:“血脉欲其通也。”

流鼻涕、打喷嚏,无一不“欲其通也”。化寒邪、袪湿毒,要“通”。头身痛、颈肩僵、背心凉、肢体沉,还是“通”。关节疼痛、酸胀、麻木,无一不是为“通”纠结。

所谓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,但凡身心堵塞的问题,环节拿捏得精确,疏通策略得恰当,那个中医也必定是“疏通关系”的高手。草本植物、配方,其名称也内蕴“疏通学”智慧。

例如韦和堂《循经贴》,我们可以感悟中式“疏通学”的精妙。

image.png

佛山韦和堂《循经贴》

第一,动态追踪的思维

在中医和中药典籍里面,我们常常看到一个“循”字。《循经贴》,所谓“循经”的“循”,就有依循、遵循的意思。在运动状态下,以发展视角,拿捏、判断堵塞的环节,这是“循”的旨意所在。

中医对邪毒的判断与发现,是在运动中进行,中国的望、闻、问、切,我们可以理解为较早的移动打靶。

第二,方向重心的确定

既然是运动中,路径就很重要。

“经络”、“筋脉”之于中医,其意义在于踪迹的追寻。“循经”,就是在经脉这个路径上,对邪毒作发现的努力。循经之“经”,恰如国画六法的经营位置,经天纬地的定位学基础。

古代穿着中式长袍的大夫,沿着经脉运动的方向,化身神捕,盯死狡猾的邪毒,时刻准备精准出击。

第三,亲和人性的方式

轻轻一贴,无需伤筋动骨,就贴掉经络中的郁、结、滞、凝。这功夫,涉及“贴”的亲和力。自然草本的力量,人性亲和的方法,解决邪毒,最常见的,也最受欢迎的,应该算一个“贴”字。

贴,动作简单,效果却非常艺术。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里,我们常常看到诸如“温”、“活”、“散”、“化”、“壮”、“安”等概念,它们体现了“贴”的亲和力和艺术性。

例如“温”,选择性温草本植物,最大可能亲和身体,是对身体的柔性关怀。以“温”性草本帮助身体扶正血气、调和阳气,以补、助、调的方式,复原肾脏心肺元气,为“通”提供生命元动力,这就是“活”。以“温”的方式达成“活”的理想,不剧痛,不增加肉身的痛苦。

如此亲和,用力不多,效力很强。贴,也属于一种“四两拔千斤”。

第四,顺应自然的力量

艺术、武术、医术,无不崇尚“师法自然”,在“外师造化”与“中得心源”相辩证关系中,成就杰出的创造。中国草本,也在鸟兽虫鱼、花草树木的生命里寻求启示。草本养生可谓“中式疏通学”先行者。中国古人在草本中寻找疏通经络和筋脉的草本密码,并发现甚丰。

例如红花、川芎、杜仲,是经典的疏通草本。

红花,通经、活血,可辅助夸张血管,被运用于经脉不通等方面的保健治疗。

川芎,下行可达血海,广泛应用于活血祛瘀,治头风头痛、风湿痹痛等,古人称川芎为血中之气。

杜仲,性温,可补益肝肾、强筋壮骨、调理冲任、固经安胎,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

还有肉桂,补元阳、暖脾胃、除积冷、通血脉,能宣导百药,《日华子本草》说,肉桂可“通九窍,利关节……暖腰膝……消瘀血。”

以红花、川芎、杜仲、肉桂,配伍防己、干姜、三七、三菱、蜂胶、蜂蜡、冰片等,调为贴膏,对准不同的经络和筋脉,轻轻贴上,这些草本就在身体内部开启“疏通工程”,循着体内的经络和筋脉化解诸如经络闭阻、气血不畅、恶寒发热、遇风觉冷、脾胃沉滞,肢节疼痛、肾虚腰沉,逼走侵入体内的风、寒、湿诸邪。

image.png

日常生活,需要大量的沟通、联通、疏通

为什么中国人执着于“通”字?贯通天、地、人,可称之为“王”,“通”就是理想之境。周敦颐《爱莲说》说得好:“中通外直”,通则达,通则畅,通则直。没有内里的通畅,如何保持外在的形象?

循!经!贴!“通”的学问。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资讯播报

推荐阅读